“空”的论述,在佛教中源远流长,如《杂阿含经》有《大空法经》[1]和《第一义空经》[2],《中阿含经》有《小空经》[3]、《大空经》[4]和《频鞞娑逻王迎佛经》[5],等等。在部派佛教共通的“无我”、“无众生”、“无寿命”[6]之基础上,更有加上“无人”[7]而合称为第一最空之法[8],称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等诸法,无我无我所,不实来实去[9],是假名法、因缘法[10]。 说一切有部《大毘婆沙论》引《施设论》说十空对治萨迦耶见[11]:内空,外空,内外空,有为空,无为空,无边际空(无始空),本性空(性空)[12],无所行空[13],胜义空(第一义空),空空[14]。分别说部《舍利弗阿毘昙论》说空定有六空[15],巴利小部《无碍解道》说二十五空以释“世间是空”[16]。 大乘佛教诠释 编辑 按龙树《大智度论》,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在性空的解释上有根本分歧: 声闻:性空有二种,一者、于十二处中,无我、无我所;二者、十二处相自空,无我、无我所。 大乘:十二处,我、我所无故空;十二处,性无故空。 在大乘佛教中,诸法有能生之法及所生之法,所生之法都是因缘和合所出生,而没有实在自体,不能单独存在,藉因藉缘故,缘散则灭;终灭故,非真实常住法,故称自性空。再进一步分析,可以分成七空、十四空、十六空、十八空或二十空,也归结为四空。 大乘佛教中,一旦因为说空而无视因果业报则被称为“恶取空”,也有不准随便解说空的戒律。 十八空 编辑 《大品般若经》说十八空: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空空,大空,第一义空,有为空、无为空,毕竟空,无始空,散空,性空,自相空,诸法空,不可得空,无法空、有法空、无法有法空。龙树《大智度论》有详细解说: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 《大智度论》 内空 何等为内空?内法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眼眼空,非常非灭故。何以故?性自尔。耳耳空、鼻鼻空、舌舌空、身身空、意意空,非常非灭故。何以故?性自尔。是名内空。 内空者,内法内法空。内法者,所谓内六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眼空,无我、无我所、无眼法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如是。 外空者,外法外法空。外法者,所谓外六入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色空者,无我、无我所、无色法;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亦如是。 内外空者,内外法内外法空。内外法者,所谓内外十二入。十二入中,无我、无我所、无内外法。
top of page
bottom of page